【徘徊怎么读出自哪里呢】“徘徊”这个词,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,但很多人对它的读音和出处并不清楚。本文将从读音、含义以及出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读音与解释
“徘徊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为 pái huái。其中:
- 徘(pái):意为来回走动,有犹豫不决之意。
- 徊(huái):同样表示来回移动,常与“徘”连用,形成固定搭配。
整体含义: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,也比喻犹豫不决、心神不定的状态。
二、出处来源
“徘徊”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常见于诗词和散文中,用于描绘人物情绪或环境氛围。以下是一些经典出处:
文献名称 | 作者 | 出处原文 | 含义说明 |
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 | 无名氏 | 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 | “行道迟迟”即“徘徊”,形容行路缓慢,心情沉重。 |
《楚辞·离骚》 | 屈原 | “步余马于兰皋兮,驰椒丘且焉止息。进不入以离尤兮,退将复修吾初服。” | 虽未直接出现“徘徊”,但“进退之间”的情感状态与之相似。 |
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 | 无名氏 | “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” | 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与徘徊情绪。 |
《红楼梦》 | 曹雪芹 | “宝玉心中一动,忽见黛玉独自一人,在花下徘徊。” | 描写人物情绪的细腻描写,体现“徘徊”的文学意义。 |
三、现代使用场景
在现代汉语中,“徘徊”多用于描述人的情绪状态或行为动作,如:
- 情绪上:他站在十字路口,久久徘徊,不知该何去何从。
- 行为上:她坐在窗前,不停地徘徊,似乎在思考什么。
四、总结
“徘徊”一词不仅具有明确的读音(pái huái)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起源于古代诗词,常用来表达人物的犹豫、孤独或沉思,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。
项目 | 内容 |
读音 | pái huái |
含义 | 来回走动;犹豫不决 |
出处 | 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《古诗十九首》等 |
现代用法 | 描述情绪或行为状态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徘徊”不仅是简单的动作描述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。了解它的读音和出处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