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出处是哪里】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,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。下面将从出处、作者、语境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是一句极具历史感的古文表达,常用于描述国家或民族面临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。该句出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的《出师表》,是诸葛亮在北伐前向后主刘禅所写的奏章中的一句话。原文为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愿托付以大事,臣不胜受恩感激,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
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,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出现在全文结尾部分,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与责任感。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担当,也反映了当时蜀汉政权面临的严峻挑战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的《出师表》 |
作者 | 诸葛亮(三国时期蜀汉丞相) |
文体 | 古文,属于奏章类文章 |
语境 | 诸葛亮在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书,陈述北伐理由及自身责任 |
意义 | 表达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,强调责任与使命感 |
历史背景 |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处于弱势,面临魏国的强大压力 |
使用频率 | 常被引用在讨论国家危机、历史转折点等场合 |
三、结语
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名句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代表着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与责任感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背景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。